工匠精神的失落與重塑
在傳統意義上,工匠精神一般用于描述手工藝匠人所傳承的慢工細活、鉆研技藝、認真專注、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和職業精神。隨著第一次和第二次產業革命的演進,傳統手工藝匠人逐步被現代產業工人所取代,大規模流水生產成為主導的技術經濟范式,慢工細活的理念與追求高效率和規模經濟的現代化大生產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了。現代意義的工匠精神揚棄了慢工細活的具體操作性內涵,主要抽象為現代產業工人對工作所秉持的認真專注、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
跨越趕超過程中忽視了工匠精神的價值
從古代的魯班和庖丁,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八級工,我國一直就不缺少對工匠精神的推崇。1956年制定并逐步完善的企業八級技術等級制度,得到當時企業工人和全社會的普遍認可,八級工成為工人終生奮斗的職業生涯目標。一句歇后語“八級工拜師——精益求精”,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八級工制度對工匠精神的很好詮釋。
但近些年來,在追求跨越式趕超發展的背景下,我國在成為一個制造業大國的同時,傳承和發揚工匠精神的環境和制度基礎逐漸被忽視,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制造業大而不強的格局。
一方面,從制造業自身發展看,在低成本趕超型戰略驅動下,長期重視生產規模而忽視產品質量,對能夠保障產品高質量的生產制造動態能力關注和培育不夠。同時,許多制造企業錯誤地信奉所謂的“微笑曲線”,對營銷技巧的重視遠高于對生產工藝改善和質量提升的重視,制造環節的價值被大大低估,沒有認識到同一種產品因質量差異其“微笑曲線”會完全不同,高質量產品的“微笑曲線”可能會變成“沉默曲線”或者“悲傷曲線”。
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進入中后期,在產業結構方面急于提高服務業比例,經濟呈現出過早“去工業化”跡象,政策、資金、人才等資源“脫實向虛”問題日趨嚴重。例如,在大學生擇業排序中,金融業是多數人的首選。即使進入到制造業,多數人也要先選擇一般行政管理和營銷工作,做技術工人成為不得已的選擇。
由于制造業轉型升級及制造業對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意義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技術工人群體的社會地位近年來也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提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在這種環境下,源自制造業的“工匠精神”逐漸缺失也就難以避免。
制造強國戰略要求重塑工匠精神
我國已成為一個制造大國,但還不是制造強國。當前亟待抓住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機遇,推進制造業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的戰略轉型,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是高質量“中國制造”的文化基礎。
在精益求精精神的驅動下,現代產業工人會鍥而不舍地追求技能提升,促進工藝創新、產品創新和質量完善。而且,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更強調滿足個性化、高品質消費,這更加需要弘揚工匠精神。因此,倡導和重塑工匠精神對于推進我國制造業由大轉強具有重要意義。
當今世界的制造強國,無一不是高度重視工匠精神的。德國、日本的制造強國地位和其產業工人的工匠精神密不可分,即使是美國,其創新源泉也根植于認真專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被認為是“締造偉大傳奇的重要力量”。
在制造強國建設的背景下,我國提倡工匠精神還有另外一層重要內涵:呼吁賦予現代產業工人更高的社會地位和價值。具有工匠精神的產業工人不再僅是現代大生產系統中的“螺絲釘”,而是在整個制造過程中具有主導創造力的“工匠”,是有“匠心”的“工業藝術品大師”,現代產業工人是一種值得自豪的職業。
一種精神或文化的培育,往往要經歷社會文化環境與經濟法律制度相互作用的復雜漫長的過程。工匠精神的培育,僅靠宣傳教育是不夠的,直接移植日本、德國的工匠文化也難以實現,需要改善社會文化環境與完善激勵制度相協同。
合理的激勵制度,能夠引導培育產業工人精益求精的行為習慣,最終形成體現為工匠精神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這就要求圍繞產業工人的技能提升培訓、鉆研精神獎勵、創新導向激勵、職業社會保障等建立完善相應的激勵制度體系。當務之急,是解決“精英型”技術工程人才培養問題,要通過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填補職業教育不能滿足制造強國建設要求的空白。
作者:不詳;上傳用戶:minghao;上傳時間:2016-7-21;來源:不詳